肯定和质疑并存支持与批评交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定量分析研究方法逐渐开始应用到文学研究领域。应该如何审视定量分析的精确性与文学内涵丰富性之间的张力?应该如何看待定量分析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在学者看来,定量分析有它的适用领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以批评为核心的文学研究方法。
增强文学研究的科学性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广义上的定量分析很早就运用在文学研究中。不过,早期文学研究所使用的定量方法均比较简单,仅仅停留在一般描述性统计的层次上,还没有使用今天社会学普遍采用的定量统计模型。
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尊明是国内较早尝试古代文学的定量分析的学者之一。据他介绍,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定量分析”或“量化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开始得到运用,并致力于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方法论的完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孟庆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在古代文学领域,量化分析更成为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无论是宏观的断代文学史还是具体的文体研究,都涌现出丰富的成果。
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丽军看来,在文学研究中,定量分析研究方法优势是非常明显的,通过精确的数量统计,使文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从模糊性的描述有了精确性展示,增强了文学研究的科学性。
刘尊明告诉记者,在词学研究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比如,过去的文学史研究在谈到一个作家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时,大多采用描述、概括与归纳等方式。“通过对次韵词创作的定量分析,就找到了考察文学影响的一个视角和切实途径。”
定量与定性宜相伴而行
偏重于实证的量化分析方法是否适用于文学诗意的、内涵丰富的、审美的研究旨趣?定量分析的精确性追求是否与文学内涵的丰富性相违背?目前学界对这一研究方法有肯定和支持,也有质疑和批评。
孟庆澍说,定量分析能够基本避免过于主观化而带来的偏见和遮蔽,大大增强了文学研究的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量化分析扩大了文学史研究的范围,改变了我们对资料的理解,为大范围、长时段理解文学流变提供了可能,大大推动了文学的生产、流通与传播研究。
张丽军说,文学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数字,文学应该是一种诗意的内心的感受,对形象的理解和判断,对文学内涵丰富性的把握应该是审美的,量化分析不能忽略文学本身的特质。必须明确的是,量化分析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它离不开研究者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量化分析方法应该和诗意的文学感受力互相配合起来。
在孟庆澍看来,不能忽视的是,量化分析有它的适用领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以批评为核心的文学研究方法。盲目地采用量化手段,有时也是隔靴搔痒,未必能解决真正的文学史问题。
“在词学研究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引入定量分析的方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刘尊明强调,定量分析应该与定性分析相伴而行,互为依存。我们的文学研究包括学术研究不能只偏向于定性或定量的一个方面,而应该将二者完满地结合起来。
有望构建“文学计量学”应该如何看待定量分析方法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孟庆澍认为,未来量化分析可以运用到文本内部的研究,深入到字词句层面,将文本拆散为以字词句为单位的元素,从而进行语言学分析,可以解决许多传统文学研究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作家的用词风格、造句模式、修辞习惯等。量化分析还可以运用到文献学、文学社会学研究中。
刘尊明期待,新世纪的词学研究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能够最终建构起一门“文学计量学”的学科分支。我们应该像重视文学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一样,重视对所有与作家作品、文学传播和接受有关的基本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并且按作家、作品、文体和时代等类别来创建一个由基本数据构成的文学资料库或数据检索库。
此外,孟庆澍强调说,使用量化分析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数据的获得与筛选。由于文学研究的量化分析起步较晚,很多时候不得不依赖二手数据,样本范围的选择比较困难,需格外斟酌。二是量化分析应结合理论认识。在理论指导下,结合定性研究,提出有价值的研究假设,发现更有创新性的学术问题。
(原标题:文学量化研究利弊参半)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记者:张杰
报网导读《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
年10月10学术资讯,重点文章推荐
?赓续艰苦奋斗红色基因长征精神永存
?第二届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召开
?什么是“科学”?“正位论”思考人文科学的地位与划分
?用“传世之心”创作经世之文
?埃及文物保护资金不足法老物件被仿制成纪念品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