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钟铉,男,吉林大学计算数学专业学士、硕士,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数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全职教授,计算几何与图形/图像、计算机视觉方面专家,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点长。
罗钟铉,男,吉林大学计算数学专业学士、硕士,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数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全职教授,计算几何与图形/图像、计算机视觉方面专家,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点长。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软件与信息学院院长,大连理工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任辽宁省泛在网络与服务软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教育部软件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ACM(中国)大连分会主席;日本立命馆大学客座教授;IEEE多媒体学术组织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几何与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国际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标准(ISCC)评审专家;年3月—年4月,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特拉华州立大学访问教授;年10月—年8月,香港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员;辽宁省民族科普协会副理事长;承担包括两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TIP、TSE、TOC、JMAA和SCIENCECHINA(Mathematics)等国内外顶级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获得1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和学术荣誉称号。
编者按:
作为“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的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家“工程”和“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软件学院建院15年来培养了大批适应时代发展的工程型、国际化高端软件人才。作为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国际信息软件学院院长、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罗钟铉教授为此作出了很大贡献。
今年正值国家全面开展“双一流”建设之际,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收获了怎样的成果,对未来又有哪些展望呢?作为中国软件人才培养的领军人物,罗钟铉教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人才培养问题又有着怎样的深入思考呢?带着这些问题,《计算机教育》杂志奚春雁主编(简称奚)专访了罗钟铉教授(简称罗),下面是他们的对谈。
奚:您怎样看待中国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您认为全面深化的突破口在哪里?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呈现出全方位的新常态。与此相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运行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常态。我认为“不看速度不看规模,看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新常态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高等学校要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改革突破口,不断推进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
在年4月召开的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强调深化教育改革时指出:“高等教育要着力围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高校必须担负起培育更多创新人才的根本任务。示范性软件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窗口和开放办学的平台,更要率先突破,在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我想这也是国家创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初衷。
我认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首先要逐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探索,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面向信息与软件产业需求;二是要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其实,我们的目标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教育平台建设。在校外与IBM、花旗、埃森哲、惠普、甲骨文、百度、SAP、微软、阿里巴巴等5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中国联通研究院、东软集团等联合建立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在校内,建有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与IBM、微软、腾讯、瑞萨等共建4个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和3个校企联合卓越人才培养班,充分利用企业师资力量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符合科技发展最前沿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与花旗银行、东软公司等共同开展校企课程共建,把企业最前沿的工程实践知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带进课堂。结合我校软件工程研究院建设,搭建学生创业的平台,鼓励和支持创办大学生公司9家。同时,我们的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已成为涵盖ACM、数学建模、智能车、嵌入式、自主创业等兴趣小组,微软、腾讯、梦创等校企联合创新俱乐部,学生创新工作室和中心事务部四位一体的学生创新组织。—年我校学生连续3年夺得IBM大型主机技术全国大赛冠军,获得国家级以上大学生创新科技大赛奖项70余项。
年10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高校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任务。这项重大举措是大国变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双一流”建设不仅是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催化剂。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一些学科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再加上国家强大的综合实力作后盾,部分高校已经具备了冲击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基础和实力。同时“双一流”建设也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充分强调了特色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发力呢?大连理工大学的选择是“一体两翼四力”。“一体”就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人才一体考虑,特别是抓住学科这个龙头、人才这个根本,围绕立德树人,抓好汇贤用才;“两翼”就是强化办学特色、深化综合改革协调推进;“四力”就是办学能力、办学活力、办学实力、办学魅力建设互相统筹。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归根结底要从一流学科抓起,学科建设是高校的龙头和基础,是高校人才培养、师资、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保障。大连理工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已经确立了“存量促升级、增量调结构”的思路,围绕海洋、生命、信息等战略领域和高端装备、高端智库等战略主题,大力加强交叉融合,培育新的特色内涵增长点。
奚:自从进入一级学科以来,国内高校在软件工程学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您对此有什么见解?您对这个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有什么建议?罗: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龙头,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将软件工程学科增设为一级学科,这是软件工程学科建设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对于国内高校来说,不仅增强了信息学科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同时在现实应用中无处不在的软件交叉性,更为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带来了众多新的机遇。为此我校也开展了大量的相关工作,比如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规划中把软件工程学科作为学校“高水平实力”学科重点建设(全校支持10个)。目前,学校正在启动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协同共建高水平信息学科。如何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软件工程学科,发挥软件工程学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这需要我们开展大量的研究和科学实践。
首先国家的方针政策为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其次,从大数据、云计算到“互联网+”,这一系列的变革让软件工程专业找到了新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当然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软件工程专业在学科方向凝练、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也面临众多挑战,需要进一步探索。软件工程的学科建设,既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科学问题;又要面向行业脚踏实地,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相关产业培养专业型、服务型人才。这是新时期软件工程学科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完成的任务。
软件工程具有复杂性和交叉性的特点,为此我们学校在软件工程科学研究方面非常注重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性结合研究,充分把软件技术应用到其他学科并映射到各行各业发挥作用,使软件技术成为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应用工具和方法。在这方面,大连理工大学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围绕“打造国内领先、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一流软件工程学科”的总体目标,制定了“软件+海洋”的特色方向,形成以“软件工程理论与技术”“数据科学与机器智能”“泛在网络与可信技术”3个二级学科为依托,重点建设“海洋信息处理与计算”二级学科的“3+1”特色发展模式。在目前的学科建设体系下已形成了一支以高端人才为引领、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50%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学术背景。
同时,学科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也都有了显著提升。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是校企合作与国际化,前面我已经强调校企合作是我们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人才培养要想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就要面向世界培养国际化人才。我们拥有独立的外语教学师资队伍,并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和德岛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马来西亚大学等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共同培养国际化软件人才。尤其是与日本立命馆大学合作,共同建立了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开创了中日高水平学历学位教育层次上合作办学的先例,在刚刚结束的教育部办学评估中,获得专家组“实质性办学”的高度评价。我们培养的软件人才遍布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地的著名IT企业;在国内工作的学生,大部分也都就职于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中兴等世界知名的大公司。
奚:您曾多年担任软件学院院长,您认为“互联网+”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来说意味着哪些使命?罗:从软件工程专业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互联网+”与软件工程的关系。其一,我们需要思考“互联网+”给软件工程专业带来了什么。“互联网+”为软件工程专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工作模式。软件工程从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软件开发,到如今强调敏捷、DevOps的快速迭代开发,实际上仍然停留在单一软件产品的开发上面。而“互联网+”为软件工程专业引入了新的思想,它意味着一种多行业交叉的服务模式,我们完成的并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系列的服务,即把不同的行业以软件为载体进行融合,为人们的方方面面提供服务,把软件产品从有形变为无形,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软件工程专业来说是巨大的变革。其二,我们需要思考软件工程专业能为“互联网+”做什么。“互联网+”虽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符号,但它并不是对传统行业的颠覆,而是对传统行业的升级,它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生态,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我个人认为,“互联网+”中的“软件”依然是灵魂。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推进“互联网+”的重要抓手,它首先就要完成自身创新,即如何更好地为不同的行业提供服务与支撑;其次我们需要培养大量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他们会成为推进“互联网+”的中坚力量。在培养人才的同时,除了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外,更要唤起他们服务社会的意识与使命感。如果能够从这两个方面来把握“互联网+”与软件工程的关系,对于两者的意义都是巨大的。
奚:我国近期加入专业认证《华盛顿协议》,请问专业认证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有什么意义?大连理工大学在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中首批通过软件工程专业认证,您对此有什么心得体会和建议?罗:《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其宗旨是通过双边或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资格及工程师执业资格,促进工程师跨国执业。在我国,工程教育占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毕业生总量的三分之一。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有了国际统一标准,为工程类学生踏入国际化市场奠定了基础。
与其他工程专业相比,国内软件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按照教育部要求,始终坚持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的工程型人才。高校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也是开展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者。工程教育认证更有利于我们学习、了解、掌握世界上先进的软件工程教育方法,参照国际标准来培养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切实提高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年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中首批申请并顺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依托工程教育认证,我们全面梳理了人才培养的闭环系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构建了面向工程教育持续改进体系。在现场考察环节,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形成的校企合作、外语强化、创新实践特色得到了专家组高度评价。顺利通过本轮工程教育认证,是对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我国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