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看过一本,年美国出版的畅销书,叫《醒来的女性》……
里面有句话有点道理:
要毁掉一个女人,只需要把她娶回家。
忌惮于这句话背后的样本大数据,我非常害怕自己被毁掉,于是一直过着一种,外在依赖、但内心尽量独立的…..生活。
你们也知道,我称蒋先生为,室友。这勉强算是一种尊称。
这么叫,是为了隐隐地提醒自己,你骂老公可以,但你能骂室友么?你对老公颐指气使可以,但你能对室友呼来喝去么?你对老公管天管地可以,但你能命令室友事事报备么?你在老公面前可以没有神秘感,但你在室友面前是不是得矜持一点?
反正我觉得,对任何一对男女来说,长期同居都太毁爱情了……如果再毫无保留不拘小节(包括不拘小节地吵架),几年下来,再美好的感情基础都要完蛋了…..
所以,我一直把自己家营造成那种,男女混住的大学宿舍,互相交融但又保持距离,彼此依赖又互不干扰。实践下来感觉还不错。
可能有人觉得,婚姻本来就是双刃剑,只想要A面的好、不想要B面的差,是种无耻奢望。但我感觉,正是无耻奢望,带领人类进步,至少我们可以通过人为干预,把B面的伤害降到最低……
毕竟对于我这种矫情的文科女来讲,别从白月光跌成饭黏子、别从红玫瑰变成蚊子血,还是蛮重要的一件事。
作为生活方式博主,今年我想了一下,以后也可以分享下室友的生活吧?让你们了解下理工男的思维与日常…..
下手要谨慎。毕竟一旦结了婚就很难退货了。硬要退的话…..邮费也很贵的。
今天周末,我想随便写一下,近几个月室友给家里买回来的东西里,我感觉真的给生活带来便利+幸福感的几样。
(作为不看说明书、抗拒高科技、拥有高洁人文精神的文科女,我也就挑出来了2样。)
希望室友看到这篇后,自我反思一下,以后别瞎胡买了,谢谢。
毫无广告。
一只我俩都十分满意的
出行背包
我曾经很执拗地,想把室友往潮男的方向打扮一下。
但屡次都失败了。他不喜欢那个风格。
作为一个本科学软件工程、硕士学金融、心怀对校园的浓厚情感、每天沉溺于期货操盘、还要出门给公司开开会、业余研究研究周易古籍的人物形象来说,“潮”,确实牵强了一些。
所以铆钉啊、亮皮啊、非常夸张的异形啊,都是他比较排斥的。室友喜欢什么呢?沉稳、内敛中,充满机智设计、又不失人文气息与小个性的。
于是他买回了这只NIIDU2背包。
爱不释手。当晚拆快递后,立即把每个局部的收纳功能,都演练了一遍,还迫不及待为这个包包,安排了一次浩荡的出行。
在这次出行中,包包是主君,我俩是随身大丫鬟。一路上还强迫我赞美这只包。
不过这个背包最后也征服了我,它非常适合两种人:1.对生活条理、有序度有追求的男人;2.拥有一个懒到不愿背包的女伴的男人。
它分门别类的收纳能力很强,能应对各个场景:比如长途飞行,随身的包里要有手机、kindle、笔记本电脑、蓝牙耳机、懒女伴的口红湿巾等;到达目的地、从酒店重新出发开始游玩时,随身包里又得能装相机、充电宝、防晒伞、保温杯等,还得防水、防盗。
这只包很好满足了以上所有诉求,室友说,这叫“可自定义收纳功能的背包”,理工男认为,“自定义”很重要,是高阶的玩法,象征着他们在小事上也能自由地翱翔。
(主要是在大事上也没法翱翔,呵呵)
“自定义”体现在哪呢?我给你们拍了点动图,实在是太认真的博主啦。
外观看,拉链整体拉开后就是一块布。
中间的收纳夹层有很多种,购买时是可以随便选的;也可以一次买好几种,根据你每次旅行的重点需求,来随意更换。
比如室友出门的主要任务,是帮我拍照,所以就买了标配装+摄影装,完美适配摄影师工作场景。
赶飞机用标配夹层,游玩时用摄影夹层。
还有运动、写生、化妆夹层可以选购。
各种小收纳空间不多说,这个包有好几处设计特别贴心:
拉杆固定带:我们在机场,都喜欢偷懒把背包放在行李箱上面,但它很烦人,动不动就要滑下去…..这根固定带会帮助你,牢牢锁死这两个家伙,不怕滑下去。
肩带上的卡包:旅途中难免要来回检票、查身份证,放衣服兜里容易丢,那么插在肩带上,很方便。
底部防水袋:下雨时,抽出防雨罩套上,完美贴合不臃肿,雨停了包包恢复如初。
侧面USB线:你的充电宝闷在包里就好、无需拿出来,直接给手机、相机供电,解放双手。
杯子或伞兜:侧面的隐形弹性兜,一点不会鼓鼓囊囊。
防盗锁+防盗扣:就算包背在身后,也完全不担心丢东西。
总的来说,这只包容量超大,有“一拉到底”的拉链贯穿,取东西时可以整体拉开、开膛破肚,取放都很方便。
这只包能解决的吵架场景:我的粉饼呢?口红呢?湿巾呢?身份证呢?我要补涂防晒了,你塞哪去了?我表情摆好了,你自拍杆呢?…..有这只包,分门别类清清楚楚,一秒钟找到不急躁。
外形买的深灰黑色、有些小闷骚式的异形、不夸张也不平庸,满意。
一句总结:让随心所欲放浪形骸的射手和双子座,都爱不释手的包,那么处女座呢?处女座举下手,你们激动了吗。
为什么最近更新频繁?
因为有了彩色机械键盘
每次我发照片,明明对焦在键盘旁边的杯子、零食,却总有人问键盘。
确实,这是室友半年来零零碎碎送的礼物里,最喜欢的一件了。
逢节日才送礼,是件很没意思、送礼者又有压力的事儿,所以我家都是贯彻到平时,长流水不断线,效果最好了。
对写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伴侣,莫过于一副舒服的键盘、和一只有眼色的猫了。
我以前没觉得键盘有什么好讲究的,都差不多,直到有一天,室友送上这一只IKBC机械键盘,并强行科普…….
评价一副键盘,要看外观是否符合人体工学、敲击是否顺畅、手感是否坚实有韧性、响应是否灵敏、甚至打字声音好不好听,这些都在影响一个敏感创作者的灵感、无形中重塑着她的创作情绪、若有似无地对她的风格推波助澜…….
我表示无话可说。立即笑纳。
原来没写成大作家,是键盘出了问题!
我比较喜欢它有节制的花样:87个按键里,只有31个是彩色、其他大部分都是白色,而31个彩色中,又大部分是蓝色、仅有9个是其他色,这种逻辑就让我特别满意。任何热闹,都是克制时最撩人,一旦铺天盖地了,反而俗了。
而且粉笔色,比起大热的马卡龙色来说,有着浓郁的校园风,让人联想到黑板、讲台、教室的窗帘,以及下午3点昏昏欲睡的课堂。每次敲着这键盘,我就躺在了学生时代的旧时光。
再加上沉甸甸的重量,放在桌上稳稳当当,略倾斜的角度,厚实的键帽,手磕在上面无比的过瘾。侧刻的设计,从正面俯看下去更加干净清爽。
键程恰到好处,比一般键盘长,但也不会太深,回弹的手感特别好,键帽直上直下,绝对不会来回晃动。
触发的压力很轻,如果你喜欢大力敲击,每一下都很实,就可以听到噼里啪啦很爽快的打字声,如果你喜欢轻打,响应也足够灵敏,一样不会漏字。
一旦用起来,很有种打字上瘾的感觉。
机械键盘会发出很厚实的咔嗒声,有老式打字机的感觉,文思泉涌时,手上如暴风骤雨般不停敲击,咔嗒咔嗒的声音能汇成一首打击乐,和我弹钢琴时的美妙心境,也没什么区别。
不知不觉,科技发明的美感,好像也慢慢划破着我的界限,征服着我这固执桀骜的文科生。
理工男室友,从生活一点一滴中,把另一半儿的世界,推到我眼前来了。
余点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