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人士的福利贴!稳哥把之前的发过的摄影贴子又集合网上的整理了一下,应该是年度最全面的单反摄影技巧宝典了!一定要收藏起来!
一.新手拿到相机之后必做的事
·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
说到产品说明书,应该是在我们拆机过程中往往最先看到的,然而却被绝大多数用户随手扔在一边,毫不理会。殊不知对于普通家庭用户以及一些摄影初学者来说,产品说明书可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当我们将刚刚买回来的相机抱回家中,打开包装检查无误后,通过仔细翻阅产品说明书,或者部分产品自带的快速上手指南,表面上似乎花费了不少时间,但却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了相机各部分的功能设置,以及常用的操控方法。
·尝试手动模式拍摄
对于相机来说能和成像效果扯上关系的参数设定一般包括:感光度、曝光、白平衡三项。而初学者使用最多的当属AUTO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上述三项参数都是由相机自身控制的,不可人为进行更改。但往往在一些复杂光线条件的室内或是夜晚,自动模式并不能帮助我们拍摄出满意的相片。例如在一些光比较大的环境中,相机的自动曝光可能不够准确,我们可以在P档程序自动曝光模式下进行适当的曝光补偿调节,从而达到理想值。
二.初学者容易犯的毛病
摄影初学者往往搞不清照片所要表现的是什么,是人物,还是风景?从构图安排和主题构思上讲,照片只能有一个主体,而其它内容应以主体为中心,起陪衬作用,并更好地突出及表达主体内涵。从室外的风景照而言,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
(1)以人物以中心。绝大多数摄影属于此列。到风景点旅游时可选择代表性的建筑、花丛、草地、湖水等等背景来衬托主体人物。人物在画面中应占据主要地位,成为视觉中心。
(2)以风景为中心,用人物作点缀。多用于表现特别的景致。在拍摄构图中把景作为主体,人物点缀其生机。若拍摄人物背影或侧面,可以以剪影效果衬托。而拍摄正面人像,最好是适当加以补光,比如用闪光灯或是反光板之类的工具加以弥补。
三.摄影进阶攻略--微距摄影
第一招:使用增距镜
其实所有使用增距镜的朋友都知道,接驳了增距镜以后,相机能把远处的东西放得更大,同样的,在进行微距拍摄的时候,由于使用增距镜时,最近相机对焦距离不会改变,所以也能让拍摄的物体比原来更大。
不过这招的使用,有一个限制和两个缺点。增距镜使用以后,镜头的光圈会变小,这个时候,快门速度会变慢到手持的时候,可能因为轻微的晃动而模糊的程度,所以,最好使用三脚架来保证图片的清晰。还有就是增距镜有一定的重量的哦。所以接在相机上的时候,容易头重脚轻,即使放在三脚架上也不能绝对保证平稳,按快门的时候,产生的震动,也会造成拍摄的失败,最好是使用自拍,或者用快门线进行拍摄。把震动减到最低。
第二招:使用近摄镜
近摄镜,其实就是凸透镜。有三片一组的,也有单片的。有+1、+2、+3、+4等几种规格,数值越大的,放大倍率越大。可以单片使用,也可以多片叠加使用,非常灵活。
投资不大,一般就~元,机动灵活。
四.全景图片拍摄要点
用来拼接全景的照片有一定要求,如曝光值相近、色调相近、依次排列、相互稍微重叠等等,拍摄时有些注意事项。
1、焦距的选择
有人认为拍摄全景照片时要使视角尽可能的大,因此应该用最短的焦距(广角镜头或变焦镜头的广角端),这样需要拼接的照片幅数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拍摄时省了事拼接时就麻烦了。因为广角镜头透视效果强烈,尤其是画面的边缘,容易发生扭曲,拼接时很难做到天衣无缝。所以拍摄时应该使用变形较小的中焦或长焦端拍摄,并且拍摄中途不宜改变焦距。
2、曝光参数
现在数多数码相机都有专门的全景模式,在此模式下,相机会自动按拍摄全景照片的要求设置曝光参数,对于没有全景功能的相机要注意以下几点:a、测光时使用平均测光,曝光时使用手动曝光或AE锁锁定曝光参数,同一组全景照片的拍摄过程中不能改变光圈、速度、ISO、分辨率及其他设置;b、使用固定白平衡,使用自动白平衡可能造成不同照片的色调不一致。
3、拍摄方法
拍摄时依照一定顺序(由左至右或由上到下等)拍摄,最好使用三角架平稳旋转,旋转拍摄时要注意转轴垂直,围绕拍摄或逐点平移拍摄时要注意相机高度、角度一致,一般不要使用闪光灯,闪光灯会造成近亮远暗。拍摄时相邻两幅照片之间要有一定重叠,佳能、卡西欧等品牌的一些数码相机在全景模式下LCD显示有辅助提示。避免在光照条件剧烈变化的时候(如行云遮日)拍摄,以免各幅画面之间曝光相差太大。拍摄时还要注意避免在衔接处出现移动物体(如车辆及行人)。虽然选择有明显标志的位置作为衔接点有利于一些自动软件识别、拼接,我们还是建议选择无明显标记、容易混合的部位作为结合部,如水面和远山,这样拼接起来不容易看到接缝。
五.这4大招足够让你拍好照片
摄影师科斯戈鲁夫指出,如果要拍出好照片,数码相机用户仅需懂得以下四大掌控数码相机的要素:白色平衡、颜色空间、如何保养数码相机和控制拍摄速度。
1、新机重新设定
他提醒刚购买数码相机的用户,别让数码相机保持出厂时所调校的自动设定。这些自动设定包括:白色平衡、ISO感光速度和对比度。把这些设定调整至初始化设定,有助于提高照片的可观性。
2、善用白色平衡
他也建议摄影用户多尝试使用不同的白色平衡模式进行拍摄。尤其是拍摄一些有人在内的画面,可朔造出不同的感觉。例如,采用日光或烛光模式,把画面中的人物透过照片带出生活的气息,让照片看起来有一种活生生的感觉。
3、了解相机色域
数码相机是透过数码晶片处理照片,并分析照片中的颜色。掌控这些颜色分配的重要部分---色域,让数码相机能够识别各种不同颜色。他也指出,在色域中,分别有红色、蓝色和两种青色,而不是传统的红、蓝、青个别一种颜色。
他指出,一般数码相机都采用sRGB色域,趋向与真实世界接近的自然色域。如今,也出现了另一种色域更广的AdobeRGB色域,能让照片看起来更鲜艳。
4、充份保养相机
使用电池驱动的相机,在长时间没启动的情况下,最好把电池拿出来,免得相机机身受到影响。此外,每次把记忆卡中的照片下载至电脑内储存或进行修改后,把照片储存或刻录光碟内,切勿使用记忆卡进行长期储存,免得遗失。
同时,每次下载照片后,使用相机进行记忆卡格式化,才能确保善用每一个记忆卡内的空间。不用时寄放在干净与干燥的地方,才能延长电子仪器的使用寿命。
六.人物摄影应选择哪种镜头?
照相机的各种镜头,虽都能用于人物摄影,但严格说来,人物摄影的镜头应有以下一些选择性:
1、成像
人物摄影的镜头成像质量,既要结像清晰,又要有一定的柔和效果。因为人物摄影一般以表现脸部为主,镜头成像质量就应能达到层次丰富、质感真实、细节毕露、肤质滋润的要求。
2、焦距
一般照相机上都装有标准镜头,这种镜头,只宜拍摄全身或大半身人物照片。若用于拍摄半身人物或头像特写由于距离太近,往往引起人物影像透视变形。所以在拍摄头像或特写人物,要使用中焦或长焦镜头,其焦距一般需要越过标准镜头1-2倍,以照相机为例,镜头的焦距需在豪米以上,这样,照相机与人物距离,可保持1.5米以上,既能使焦点清晰,又可避免产生鼻大耳小等变形现象。在室内拍摄小合影照片,如果遇到缺少退步的情况,就需要使用短焦距镜头(即广角镜头),但容易出现近大远小和两边人物稍有变形的缺陷。
3、口径
拍摄半身人物和头像特写,镜头的有效口径以大为宜,以便使主体清晰,背景略呈模糊,增强远近空间透视感,从而突出主体。另外,镜头的有效口径大,在光线略暗而又没有闪光灯的情况下,拍摄动态人物,仍可使用较快的快门速度。
七.教你相机正确的握持方法
相机握持方法得当将有助于拍出更为清晰的照片,比较稳妥的方法是以双手平衡地握紧相机,由于相机的外形,也由于每个人握持的习惯不尽相同,手持相机的方法也就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总的原则是顺手、方便、稳定。
在拍摄横幅照片时右手用于按动快门,左手的手掌托住相机,手指进行调光圈、对焦,为了进一步增强稳定性,应该收紧手臂用肘部抵住自己的胸膛。拍摄竖幅照片时手在下,这一手法比较快速,但用的时间稍长手臂容易疲劳。
在许多时候,摄影者不想让照相机吊挂在自己的脖子上,而是直接拿在手上使用,这时切记及时将相机的背带缠绕在手腕上,以免因相机不慎跌落而被摔坏。
八.初学摄影常见失误18例
1、用广角镜头拍出的照片四角发黑
主要是由于闪光灯覆盖面与广角镜头的视场角不匹配。老式闪光灯设计的闪光覆盖面大都只能与35mm的小广角镜头配套,28mm广角镜头的视场角比35mm镜头大12度,因此使画面四周受不到光而发黑。防止的办法有二条,一是在灯光上加散光罩,使闪光成为散射光,以扩大覆盖面;二是用白纱布蒙住灯头,让光线散射,使整个画面都能均匀受光。
2、画面影调模糊
在排除了相机无故障和手震等原因后,就要检查镜头是否被灰尘覆盖或被污渍染涂。如遇到这种情况,切忌用嘴吹或毛巾擦。应用吹气球吹去镜头上的尘土,再用镜头刷拂去杂物,最后用镜头纸擦拭,使镜片明亮如新。如仍有汗渍、指纹和油垢,就要送相机维修店用镜头清洁液仔细清除。
3、主体人物模糊,背景清晰可辨
有两种可能,一是手动对焦相机对焦时,焦点没有对着主体或是主体对焦后,在构图中又移动了位置,未重新对焦,使主体不在景深范围之内;二是使用自动对焦相机时,没有按快门“锁定”焦点再重新构图,使焦点在构图中向别处飘移。
4、团体合影照片前几排清晰,后几排模糊
凡是多排合影照,要保证每个人影像清楚,就要做到三点:一是选择性对焦。五排人合影,选择第二排的对焦;七排人合影,选择第三排人对焦。二是光圈不要设定太大,一般以f4-8为宜,以保证有足够的景深。三是快门速度不要低于1/60秒,以免有人头部转动使影像发虚。
5、胶卷没有曝光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傍轴取景相机拍摄时忘记揭镜头盖,取景器中景物清晰,但成像光线没有进入镜头,胶片没有感光。二是手动卷片的单反相机装片不到位,卷片时没有注意看暗盒片轴是否在相应转动。由于片头滑脱,搬动卷片把手时,虽然快门上了弦,计数器照常计数,但胶片在暗盒中纹丝未动,计数器虽显示36张拍完,实际上没有一张胶片感光。
6、照片四角有黑影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遮光罩与镜头焦距不匹配。把50mm标准镜头的遮光罩用于28mm焦距的广角镜头就会阻挡进入镜头的光线。因标头的视场角为47度,而28mm广角镜头的视场角为75度。二是用28mm广角镜头拍摄时,原已在镜头上戴有一块UV镜,如再戴一块偏光镜的话,由于偏光镜是两片玻璃叠合而成,边框很厚,再加在UV镜的边框,必然遮挡进入镜头的光线,使照片四角发黑。用广角镜拍摄时如需用偏光镜,一定要先卸下UV镜后再装偏光镜,才能使画面均匀受光。
7、影调死白或晦黑,缺乏影纹层次
无论照片是黑白或是彩色,只有曝光准确,才能获得明快的影调和丰富的层次。照片死白是曝光过度;照片晦黑是曝光不足。机内测光系统是按18%的中灰反光率设计的,它可以使大多数景物曝光准确,色彩还原,但遇到某些特殊光线或景物,就需要在测光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如拍摄雪景如不增加1.5-2级曝光量,白雪就会成为灰白色;如拍摄煤炭,如不减少1.5-2级的曝光量,黑色煤炭就会变成深灰色。因为无论多么高级的相机,也没有思维功能,只会把一切景物千篇一律地按反光率为18%的中灰色调处理。
8、用电子闪光灯摄的照片仍然曝光不足
一可能是光圈设定过小。闪光灯的闪光速度一般都在1/秒以上,快门已失去控光作用,主要靠光圈大小控制曝光量。没有自动档的闪光灯拍照,要先计算光圈系数。二是闪光灯电力不足。新买的闪光灯要经过十余次的充、放电,让灯内电容活跃后再正式使用。旧闪光灯充电信号灯点燃只充了70%,在点燃10秒钟后才能真正充满电能,供正常使用。
9、单反相机用闪光灯拍出的照片,有半幅画面是黑影
这是由于单反相机的帘幕快门与闪光灯不同步所致。单反相机用闪光灯拍照,要注意相机的闪光同步(各相机速度不同)。
10、人像照片背景清晰艳丽,人物脸膛昏黑
一是逆光拍摄时使用了平均测光,又没有对人物面部补光;二是背景明亮(雪景、沙漠、海滩),使用了内测光推荐的数据进行曝光,背景曝光适度,人物曝光不足。对此有三种办法解决:一是用闪光灯对人物进行补光;二是在测光的基础上加大1-2级曝光量;三是走近人物对准脸部测光,“锁定”曝光量后(用测光记忆钮或改为手动曝光),再退回原位构图,对焦,拍摄。
11、团体合影,周边人物残缺
这有两种情况,一是用平视取景相机拍摄时忽略了视差,画面装得过满;二是使用单反相机虽无视差,但画面四周没留余地,扩印时四周压掉了一些画面,彩扩机只扩印出底片画面的95%左右。所以无论使用什么相机,构图时都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切忌人物顶天立地,塞满画面。
12、照片有划痕
如果是底片上有划痕,可能是两种情况造成的。一是大盘片分装卷使用的旧暗盒被污染,出片口绒布上夹有砂粒,划伤了胶片;二是相机背后的压片板上有毛刺,卷片划伤了胶片。使用分装卷前,最好把片头缩进暗盒,用吹气球和毛刷仔细对出片口的绒布进行清洁处理后,再引出片头使用。如相机压片板有毛刺,可用一小块0号砂纸小心地磨掉(注意不要磨伤压板上的漆膜)。
13、整幅照片影调偏蓝
一是色温很高造成的。阴天或薄云蔽日的天气,自然光色温高达-10K,没有使用校色温滤镜;二是四周有茂密的林荫或巨幅蓝色广告、幕墙等环境反射光的影响。解决办法是在拍摄时,使用一块雷登85B降色温滤镜,如附近有蓝色环境光反射,尽可能移往开阔场地拍摄。
14、整幅照片影调偏橙红
以下3种情况都可能使照片影调偏红。(1)日光型彩色胶卷在灯光下使用,又没有使用雷登80B色温转换型滤镜;(2)早晚阳光的色温只有3K,低色温造成橙红色调;(3)周围有巨幅红色广告或红色建筑物,反射红色光。
15、用闪光灯拍摄人像时,背后投影浓重
机位闪光拍摄,如人物离背景很近,就会有黑色投影映在背景上。解决办法有三:一是人物离背景远一些,让投影落于地面;二是拆下闪光灯用软线连接进行侧位闪光拍摄;三是利用浅色的天花板或墙壁进行反射闪光拍摄。
16、使用闪光灯,人像眼球血红
红眼现象在弱光中进行机位闪光容易出现。原因是黑暗光线下,人眼瞳孔放大,闪光灯的强光突然照射,瞳孔来不及收缩,强光直射视网膜,视觉神经的血红色就会出现在照片上形成“红眼”。克服的办法有四:一是拆下闪光灯用软线连接进行侧位闪光;二是让被摄者目光不要直视照相机镜头;三是拍摄前让被摄者注视电灯、窗口等强光源三分钟或预闪一次再拍;四是使用有防红眼功能的闪光灯。
17、拍摄的电视画面上有快门条纹
我国电视系统每秒传送25幅画面,如果快门速度高于1/30秒,就会出现快门条纹。普通相机拍摄电视画面,快门以1/15秒为宜。
18、雪景影调灰暗,白雪不白
这是由于曝光不足造成的。雪天地面反光很强,测光表仍按18%反光率设定曝光组合,会把雪景还原成中灰调。如按平均测光或偏中央重点测光曝光,就欠曝1-2级,白雪就成为浅灰色调。防止办法是,按测光读数增加1-2级曝光量(开大1-2档光圈或降低1-2档快门速度)进行补偿
九.相机内置模式的使用技巧
9种常见的相机场景模式及其拍摄技巧,供大家参考。
1、人像模式
用途:此模式主要用来拍摄人物相片,如证件照。数码相机会把光圈调到最大,做出浅景深的效果。而有些相机还会使用能够表现更强肤色效果的色调、对比度或柔化效果进行拍摄,以突出人像主体。
技巧:在这种拍摄环境下,大家只需注意取景和构图等问题。如果在室内拍摄并使用闪光灯,应打开数码相机的防红眼功能。另外相机与目标之间应保持一段距离,最好在远处再用变焦(Zoom)放大功能拉近目标拍摄。
2、风景模式
用途:拍摄风景名胜时,数码相机会把光圈调到最小以增加景深,另外对焦也变成无限远,使相片获得最清晰的效果。
技巧:注意的地方不多,大家只需注意环境光线,例如不要让阳光直射镜头。而在日落等环境下可能要自己手动调节白平衡。
3、全景模式
用途:拍摄超宽幅度的画面(如山脉、大海)时,数码相机会在每张相片后留出多余位置,帮助摄影者连续拍摄多张风景相片,再组成一张超宽的风景照。
技巧:拍摄时需用一些较明显的地方(如建筑物)作为衔接标记,使拍摄下一张相片时更容易结合。建议大家使用三脚架拍摄,以保证画面稳定和对位准确。
4、夜景模式
用途:夜景模式一般有两种,前者使用1/10秒左右的快门进行拍摄,从而有可能导致曝光不足。而后者则使用数秒长的快门曝光时间,以保证相片充分曝光,相片画面也会比较亮。上述两种都使用较小的光圈进行拍摄,同时闪光灯也会关闭。
技巧:首先,拍摄夜景时应使用三脚架;另外,最好采用Timer延时模式触发快门,因如果用手按可能会移动到相机。
5、夜景人像模式
用途:在夜景中拍摄人物(如逛灯会),数码相机通常会使用数秒至1/10秒左右的快门拍摄远处的风景,并使用闪光灯照亮前景的人物主体,闪光灯通常会在快闪关闭前被触发。
技巧:大家最好使用三脚架,另外注意一下目标和闪光灯之间的距离,避免前景目标过亮的问题出现。
6、灯光模式
用途:此模式与夜景模式相似,快门会在数秒后关闭以获得足够曝光(就像胶卷相机的B门一样)。
技巧:拍摄技巧和夜间模式相同。
7、逆光模式
用途:在一些背光的环境下使用,即主体的背后有较强的光线。相机会采用重点测光以增强曝光的准确性、并增加EV值以避免主体过暗,有些相机还会使用闪光灯进行补光。
技巧:应先把焦点放在主体上并半按快门不放,再移动相机向其他地方构图。同时拍摄者要注意光源,如果遇到太强的光线,应换个位置拍摄。
8、动态模式
用途:用来拍摄高速移动的物体,数码相机会把快门速度调到较快(1/秒),或提高ISO感光值。
技巧:拍摄时如果光源不足,可能无法锁定高速移动的图像,所以最好在阳光下使用此模式。
9、微距模式
用途:用来拍摄细微的目标如花卉、昆虫等等,数码相机会使用“微距”焦距,并关闭闪光灯。
技巧:在微距拍摄模式下,要注意目标和数码相机之间的距离最少应为相机说明书中标明的微距拍摄距离(如4cm),否则会出现无法对焦的问题。而且大家还应注意光源,不能使目标太暗,最好使用三脚架拍摄。
十.学会手动调整光圈
1.逆光拍摄下光圈的调整
有时为了拍出晶莹透明对象的质感(如服装、花朵)或脉络(如树叶),必须采用逆光或侧逆光照明方式,这时若采用自动光圈方式。
操作方法是:首先用自动光圈镜头对着拍摄对象,看一下光圈值(假设为F8)然后把光圈方式设为手控,眼睛年头寻像器的同时逐渐加大光圈(一般需增加一到两级光圈,如从F8增加到F5.6或F4),直到拍摄对象亮度合适为止,对于专业摄像机来说直到刚刚出现斑马纹为止。有的家用或专业摄像机高能“逆光”方式,在拍摄逆光的对象时也可把光圈曝光方式高为“逆光”而不需人为加大光圈。
2.拍摄主体亮度与环境亮度对比过分悬殊条件下的光圈调整
(1)拍摄主体亮度高的情况:当拍摄主体的亮度与周围环境的亮度过分悬殊,若采用自动光圈拍摄,则必然出现主体曝光过度而呈现雪白一片而无任何层次。这时必须采用手控光圈,缩小光圈值。调整时,要一边观看取景器,一边调整,直到出现层次较丰富画面为止。
(2)拍摄主体亮度低的情况:当人处在背景较亮的环境下(如背景为白色的墙壁、白雪、天空等),由于人脸部的反光与背景的反光过分悬殊,此种情况下采用自动光圈拍摄中景或全景,必然造成面部曝光不足的后果。
今天先介绍这十种,大家可以先收藏学习,白癜风国际诊疗技术高峰论坛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