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蓝字
最后,“就业火,招生冷”的尴尬局面也在一些“傻大黑粗”的专业领域发生。机械及其农、林、地、矿、油,这些专业的就业率高,但录取分数线却逐年下降。另外由于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待遇较低,在报考时与IT、管理类专业的报考差距拉大。
综上所述,没有绝对的热门专业,所谓的十大热门考研专业仅仅是一种客观现象。在追逐梦想的同时,考研要以职业发展为前提,更要细化,把地域、行业、工作性质等大致方向想好了再行动,要知道适合自己的热门专业和热门职业是什么,做到有备无患。
而对于跨专业的考研考生来说,莫过于以下的三大问题。那就跟着小编,带你逐个击破:
误区一:跨专业最难的是专业课基础薄弱,不知道怎么复习
真相:应该说,跨专业最难的不是专业课基础薄弱,而是你明知薄弱,总难以找到高效的方式提高。而最关键的“针对性”“有效”的方式,恰恰就是拦在跨专业考研的学生和本校考生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如果你此时还没完全找到你想要的专业课资料,不妨去尝试以下方法:
1、运用人际网络。联系你的同学、朋友、网友……只要能够搜到你需要的资料的统统收入囊中。通过他们联系到书店或相关院校书店进行书籍购买和备考。
2、目标院校网站和论坛。找到考研版面或者相关院系版面。在精华区中寻找一些与该学校该专业的考试有关的情况,发帖询问有关试题情况,打电话,托该校该专业的同学朋友以及考取的往届师兄师姐打听。
3、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考虑正规的大型考研培训机构。他们会给考生提供参考性的建议和备考复习思路。
通过以上方式的好处是成本低,最大问题就是耗时。尽管渠道尚可打通,但是繁琐的过程和所花费的时间都会扰乱考生的心态,从而影响考试进度。很多考生就没有走到最后。
误区二:跨专业的考生在复试时会因为专业基础不扎实被导师歧视
真相:这是个伪问题。复试被刷是因为老师们觉得该考生不适合在这个学校读研,而不是歧视。
研究生选拔的是有一定知识基础,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科研热情和科研潜力的人。不能一味以初试成绩来判断。另一方面,研究生是导师制,所以他们会挑选适合的学生。比如跨专业考历史学,有的同学本科学英语或日语,那么研究中外关系的老师可能就希望将他收入门下,因为他有语言优势,可以更快入门。反之,你不具备相应的特性,能力不足,思维混乱,就有可能被淘汰。
其实,跨专业的学生担心的不应该是老师会歧视,而应该担心老师会一视同仁。因为从考核难度来讲,导师对本专业考生的考核尺度会更严厉和深入,而对跨专业的考生则相对宽松,能回答到点子上,展现出逻辑思维能力即可。
误区三:就算同是跨专业,老师也更喜欢本校的学生
真相: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本校考生的优势在于,他能旁听目标导师的课程,提前找到他想报考的老师,提前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与老师沟通,有机会赢得导师的信任与好感。
这样的优势是绝大多数跨专业考生不具备的。但前提是,你得是“鸟”。早起的虫儿被鸟吃,提前联系导师要承担将自身的弱点提前暴露的风险,反而会失去了被录取的机会。跨专业考研的学生要抹平这项潜在的劣势,可操作的方法就是通过网络了解导师的生平、研究方向、学术成果乃至个性。
这些都不是不能找到的信息,比如通过院校西宁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医院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