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介绍
姓名:郑婷予(女)本科学校:西南石油大学本科专业年级:软件工程级
在读学校:北京理工大学(年9月入学)在读专业:技术经济学
职位:博士在读
文/生涯访谈(career-interview)
二、历史经验
1、为什么选择跨校跨专业考北京理工?本科四年的软件工程不是白读了吗?
我当时放弃保送本校研究生的机会(当时保研只能保本校本专业),决定自己考北京理工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离家近(家在河北);二是我对经济学比较感兴趣;三是想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四是觉得如果占了保研的名额又不去的话,很不好。
跨专业考研,四年的软件工程学习不但没有白读,还为我读研读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研究生读的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理论经济学专业,目前读博的专业是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的技术经济。
在硕士阶段,理论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经常要用到模型,这就需要计算机辅助,北京理工这个学科的专家教授很多编程都很厉害,因为现有的模型支撑不了他们的研究,就需要构建和验证新的模型。大学四年的软件工程学习正好为我做相关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使得我比文科出身的同学有更大的优势。
在考博时,导师也是看重了我有计算机背景才录取我的,而且我发现,计算机的应用真的很广泛,我觉得如果有计算机背景,跨专业考研在很多方面还挺有优势的。
生涯解读:一个人的生涯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所以,专业的学习不是画地为牢,而是为你提供更多选项和可能性,简单的线性思维往往会让人越走越窄。郑婷予本科的软件工程和研究生的理论经济为她提供了更多可能的组合,也使得她走上技术经济这个路子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对专业不感兴趣的你,是不是可以从中受到点启发呢?
2、考取北京理工理论经济学研究生的一些经验分享
我觉得主要是坚持,很多人不是被别人打败,而是被自己打败了。
我是大三下学期开始看数学,大三下学期期末才开始正式准备的。数学英语要早点开始;学是一个拉分的科目;计算机专业课从五月份开始复习差不多,专业课拉分也比较多;政治我是从九、十月份开始复习的,政治这门课大家差距不会太大。
我考的数3,当时把高等数学的课后题做了一遍,然后历年真题做了几遍,模拟题做了几遍;从四、五月份开始熟悉单词,七月份开始把所有真题和模拟题中不会的单词记在一个本子上,然后每天写一些背一些,这样单词就记得比较牢,这样记单词对阅读和写作都很有帮助。
三、现在的体会
1、读研生活和本科生活的不同之处。
我感觉本科生活相对比较自由,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比较多。读研的时候,时间很多时候受老师支配,老师有很多课题和项目交给你,每天早上8点都要到实验室签到,不管有没有事情都要在实验室;同时读研期间有科研学术任务,必须要发表SCI或EI的文章;学生活动相对较少了,我现在挺怀念当时在石油大学的日子的,有很多文体活动可以参加和锻炼自己,这里也建议大家大学期间要适当参加些文体活动让自己的生活丰富一些;研究生做课题时也会经常加班熬夜,这些都要以老师安排为主;如果进国企和事业单位,研究生和本科生就业的起薪和职位会有所不同,但是在私企和外企中,研究生和本科就业影响不大,不过有些知名的或比较大的私企和外企,对学历和学校有一些要求。
如果本科学习是一个“体”,那研究生学习就是一个“面”,读博就是一个“点”了。
2、你现在感觉,石油大学的学生和北京理工的学生差别大吗?在同一平台竞争时石油大学的学生是不是天然处于劣势?
我觉得我们学校的学生完全没必要在这方面没信心。在考研和求职过程中,可能有一种社会刻板印象,觉得名校的学生要好一些,但是主要还是看面试或复试时对同学实力的考察,所以大家完全不必因为“出身”而局限了自己。我在北京理工读书这几年,也经常作对比,没觉得石油大学的学生不如北京理工,反而觉得石油大学的学生比较有活力,比较旺,北京理工的同学可能学习习惯整体好些,但是会比较刻板,这个应该和学校整体氛围有关系。
在同一平台竞争还是看个人的实力。以考研为例,我当时笔试成绩是专业第一名,通过准备,我的复试情况也不错,那么他们就没有理由淘汰我,所以这完全看自己。
生涯解读:大家大可不必因为“出身”问题而妄自菲薄,郑婷予不是个例,她的成长过程体现了一个比“出身”更根本的、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能力”。信奉“出身”论最终影响的是“自我效能感(百度一下)”,从而影响能力的培养(想了解能力培养,请回复E6)。
四、未来发展
1、你所学专业“理论经济学“的就业方向、就业前景。
我们这个专业毕业后一般到银行、投资、证券、保险机构就业,如果读到博士,一般会进高校和研究机构。目前比较热的一个方向是互联网金融,这是计算机和经济学相融合的一个方向,很有发展前途。还有些同学做用户体验师,薪资福利也很不错,有达到年薪20万以上的。
生涯解读:对软硬件开发不感兴趣的同学,如果比较喜欢接触人和研究人,可以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的医院看白癜风哪个医院好